Print service provided by iDogiCat: http://www.idogicat.com/
iDogiCat site logo

主页 > 功夫 > 太极拳 > 张义尚论太极拳

张义尚论太极拳

李公雅轩老师略传

李师雅轩,原籍河北交河人。早年从澄甫太老师学太极拳,追随十余年;澄甫先生南下到杭州、广州、南京教拳时,师亦伴之作助教,四方之来访问太老师者,大都即由李师应付之,勿庸太老师亲自出手也。师后任职南京军校,杭日战争发生,随校迁至成都,即定居焉。当时成都有外家钜子陈某者,平素不相信太极有技击作用,且谓是骗人哄人,有人谓之曰,李某是真有功夫,不要轻视,陈不信,一日至李师前而言曰:“闻你会太极拳,且有技击功夫?”

李师见彼来意不善,因直告之曰:“你是来较量功夫的,明说就是,何必吞吞吐吐!”陈曰善,遂交手,被师连败三阵,口服心服,要求向师学习。师曰:“你的身体,已经练成僵硬麻木不灵了,我的功夫,你是无法学的,倒不是我不教。彼遂将其子拜入师门。师身体魁梧,气魄雄伟,练拳架式,特别开展大方,另具一种飘逸之姿态。生平较技,不计其数,从未败北。晚年得膀胱癌(七十岁以后),动过两次手术之后,其技益精。师诲人谆谆不倦,即在川中所成就之人才,如周子能、黄星桥、栗子宜、何其松、赵清溪、陈龙骧、付如海、贺洪明等,皆足传其技艺,为人师资,陈龙骧功夫尤深,栗子宜次之;另有林墨根者,虽非正式弟子,然其人肯钻研,勤学苦练,故功夫与以上诸人不相上下,(注1)其子文涛,尤深得太极之精髓,惟稍次于陈栗耳。师有一子,曰同俊,二女,曰惠弟、敏弟,敏弟生于六十以后,然性喜拳术,能世其家,后与龙骧结婚。

我于一九四二年从师学习,至四六年,正式列入门墙,但以自身条件太差,与师会少离多,薰陶不够,成就不大,虽亦追随诸同学之后,不过滥竽充数耳。师与我感情最好,故其精心著作“太极拳练法详解”一书,交由我全权整编成册,其他日记随笔等,亦交我代为整理。师七旬大庆之时,我特邮呈俚句,用表愚恍。(注2)。我七四年最后一次晤师时,师喟然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你我师徒见面不易,当共摄一影,以留纪念”,斯时师之膀胱恶瘤,适病情转重,然犹抱病为我改架子,密传练功秘键,并示太极枪法。离别之时(1974年7月九日辰。我是7月20晨到师家的)又嘱我再次去蓉。不意于七六年三月动癌症三次手术,以年龄过大,于四月十一日晚上九点八分与世长辞。师系甲午古六月十四诞生,至七六丙辰,享年八十二足岁。论师之体质,若非癌症相缠,期颐不难也。伤哉!

注1:见我问成都诸人师回信,今附之于下:关于你问成都练拳的人,谁的功夫大小好坏的问题,今答之如下:老一班的人,如子能功夫也有些,惜脚步不灵不随;黄星桥身势不大通,但他动作颇灵机,一般的人推手赢不了他;何其松功夫,身体太硬,但是身大有力;赵凯是后学,可是有聪明,有勇敢;赵清溪,大身体,也柔,也聪明,有弹性,发劲不错;栗子宜功夫大,但个子矮,我以前在他身上下功夫,教他推手,也有几下子,如再有散手动作就好了,我因他是个自私自利资产阶级的脑袋,故未教他散手。以上这些人论推手比能力,都不相上下。还有个林墨根,以前练过些乱七八糟其他不规则的东西,后跟子能学,子能说他不诚实,所以我也未十分的教他,但他十分用功,身体壮,因功夫大,脚下稳,力量大,好胜,论推手比能力,不在以上些人之下。还有一个付如海,是老班的人,聪明,和林推起手来,比林手法好,可是林弄起勇气来,付胜他不了。至于青年人,一、贺洪明,二十多岁,现分到陕西蔡家坡工作,他和这班老的人,差点有限,此人有智慧,有勇敢,能活学活用。二、陈龙骧,二十三岁,在一三二厂当工人,因其品性好,我教的多,他学了些散手,与推手结合着用;他是八岁从学,练出东西来规矩,论能力,要真的斗志来,很少有人比得上的;与林拼斗过几次,林用蛮力冲击,陈以散手打他,有过几次把林打伤。然陈龙骧散手是会的多点,也有缺点,他腰板子硬,胆量小,在勇敢方面不够,如无这两个缺点,那是很不错的。练拳要天天在松软上、灵感上、稳静上、舒适上、沉着上、及利用呼吸上仔细思悟研究用功,久而久之,才能长进。

武汇川先生并其高足张玉、吴云倬、武贵卿略传

武汇川先生,身材伟岸,为澄甫太老师之首徒,人皆谓其功夫之深纯,仅次于太老师。我曾亲见先生与吴云倬先生于复旦大学体育馆作推手表演,吴师亦身材魁梧,体重二百余磅,但武先生较吴犹高一头。以如是臃肿之身材,动作论理应不会灵便,谁知一经接触,两人四足如蝴蝶穿花,风驰电掣,又似水流云行,脚落于木板之上,毫无声息,一若微风不动者;但武一发劲,吴则张惶失措,每被击出寻丈之外,地下木板轰然有声,若将倾毁折然。当时上海武术家如陈微明,犹谓大师兄之功夫,直似金刚之体,与之推手,全身如有电流,一着即触,无不跌仆于寻丈之外。家师李公雅轩,于其同门少所许可,常谓郑曼青先生颇聪明,深懂真正的太极拳味,可惜侍师不久,对于正式的散手比斗不行;(我在重庆跟郑先生学过,真正不错,只是时间不长,得益不多)惟有武汇川不错,功夫也很全面,(指刀枪剑法,全盘皆精)可惜鸦片烟把他害了。盖先生曾为张宗昌之部下,以致沾染了鸦片毒害。先生在上海授徒,榜其门曰:“杨氏首徒武汇川太极拳社”。据家师李公云:太老师之技击,无人能敌,确实惟汇川先生尚敢与其拼斗数合,虽然也一样要被打伤打倒。其弟子之技术,以张玉为最,李师犹称其能。吴云倬先生之功夫,仅次于张玉,曾在复旦大学任太极拳教授三年有余,乃余初学太极之师也。我初练外家字门拳二年,后又改练金家功夫三年,仍两脚无根,气血不畅,从先生习太极后,仅半载而根力自生,盘架子时,虽冬日严寒如割,练到第一个十字手,即自觉热气蒸腾,直贯指梢,如沸水上潮,寒意全消,并且式毕之后,自感两脚轻灵有根,气沉丹田,腹实胸宽,飘飘如仙,欲为凌风之游,其进功之境界,直今日与昨日不同,甚至晚练较早练又别;不幸道高魔高,发生演式则背椎剧痛,又不听师话,贪多务得,兼练太极剑、对剑、奇门剑、六乘枪等杂技,反致障碍了太极拳基本功夫的正常发展。随后日本侵华,抗战发生,遂与师别,明知不对,无处问津,幸遇银剑尘师兄指示介绍,正式列入李公雅轩之门墙,又才逐渐地找到了内中的真味。

汇川先生之侄武贵卿,其功夫稍次于云倬先生。汇川先生早卒,时年仅四十七岁,吴云倬先生亦于解放之后去世。故吴剑岚先生谓目前上海真正之杨式太极拳,仅有张玉与武贵卿二人而已,因剑岚先生亦私淑于武汇川先生者,虽功夫未达成熟,然犹知其 孰为正门,孰是邪径耳。

吴式太极诸名人传略

清庭倾覆,政治中心南移,诸武术名家亦随之先后南下,当时在太极拳方面,除了杨式而外,以吴式为盛。吴式的传承,是由旗人吴全佑先从露禅先生学习,后又列班候之门得来。全佑之子吴鉴泉,早年任教于北京各大学,后来又在上海长时教拳,就当时之声誉说,除澄甫先生外,则是吴鉴泉先生了。吴先生之拳,特别长于柔化,在致柔社周年纪念会上我曾亲眼见过先生表演,明年已六十开外,然举止轻灵,动作圆活,完全看不出有一点棱角滞涩的地方,真是令人佩服。不过就其架式之外形看,有点紧短前倾,不如杨式之中正安舒,大方开展,因之在自然松沉与气魄雄浑方面不够,此亦不可讳言者。先生之弟子,以徐致一为最著名,能以生理、心理与物理力学解释太极拳之内含,其所著“太极拳浅说”与“吴式太极拳”,比所有的太极拳著作都好,乃能知道太极拳之真正味道者,不特陈、武、孙诸式著作不能望其项背,就是陈微明、郑曼青编著之杨式的“太极拳术”。“太极拳体用全书”,也要稍逊一筹。杨式太极没有一本像样的书籍,李师的书很好,但又未能出版,确是憾事。此外吴先生的后学,还有先生之二子(名忘),其谓马岳梁与赵寿村、陈振民等,但究竟功力如何,我未见过,也就不敢乱说。不过我可以这样讲,吴式的真传正授,是不错的,学者如无机会学杨式,遇着吴式,千万不要轻易放过,它和那些杜撰的或修正的太极拳,是不可同而语的。目前在上海的太极拳,无识者流把陈式吹捧得相当高,实际上陈式的第二路炮捶,是百分之百的外家拳,第一路讲缠系劲,也只是在形质上的矫揉造作,不过比一般外家拳稍微柔和一点;还有武式、孙式,比陈式又更柔一些,但武式松而不净,真正软沉松重的味道还未有;孙式是形意八卦的底子,讲主动的快,松软程序度尤差,更不要说轻灵虚无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