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service provided by iDogiCat: http://www.idogicat.com/
home logo





Home > Finance > 财经文摘 > 格林斯潘的故事:从乐手到金融奇才

格林斯潘的故事:从乐手到金融奇才

1月31日是艾伦·格林斯潘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主席的最后一天。这一天,他主持召开了美联储今年第一次货币政策决策会议,将联邦基金利率从4.25%提高到了4.5%。

这一天离格林斯潘的80岁生日只有33天。到这一天为止,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一职已经18年5个月20天,任期之长仅比在1951年至1970年担任这一职务的威廉·迈克切斯内·马丁短4个月。

打个喷嚏就会下雨

1987年秋,在美联储主席岗位履新不久的格林斯潘在一次聚会上说:“如果你们认为确切地理解了我讲话的含义,那么,你们肯定是对我的讲话产生了误解。”1996年美国大选前夕,《财富》杂志在封面上撂著一句告晓天下的话:“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就成。”一则无从考证的趣闻:美国证监会主席在一个社交场合碰到格林斯潘,问候他说:“你好吗?”格林斯潘回答:“我不能讲!”

在媒体的笔下,格林斯潘是这样一位人物:只要他跺跺脚,整条华尔街都会地震;只要他打个喷嚏,世界就得下雨;只要他嘟哝一声,全球的投资人都得竖起耳朵;只要他准备讲话,全球市场都将从他那支离破碎的话语中寻找方向;即便是他的那点“老”毛病一有风吹草动,全球汇市、债市、股市、期市、金市等众多投资市场都将作出强烈的应急反应。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的格林斯潘,却又是头顶见光捎带一脸褶子、戴著黑框眼镜并永远穿著深色西服、一脸沮丧且前言不搭后语的这样一个糟老头儿。

像格林斯潘这样一位聚焦于全球镁光灯下、近乎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从回眸的遥远时空中起步,走进他的历史,触摸他的故事,探寻他的国事家事的理财神韵,大抵也算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阅读体验过程。

从乐手到金融舵手

1926年3月6日,格林斯潘出生于纽约,父亲是一位整天与数字打交道的股票经纪人,母亲则是一位在零售店工作、能歌善舞的音乐爱好者。4岁那年,父母婚姻解体,他一直跟著母亲生活,感情特别深。在母亲的熏陶下,早年的格林斯潘迷上了音乐,理想是要当一名职业音乐人。因此,当爵士乐和吉特巴在美国一路风行时,他也开始跟著时尚,加盟爵士乐乐队,一年走南闯北地跑江湖。

在跑江湖的生涯中,格林斯潘从父亲那儿继承的数字天赋优势开始显现,并最终发现:经济学才是他最为得体的职业“外衣”。在乐队期间,他不仅是个出色的黑管、萨克斯管手,同时还是一位合格的记账员,并经常利用演出馀暇自学金融税务知识。不过,乐队整日为生计奔波而“断粮”的窘境让格林斯潘意识到,自己在音乐方面很难再有长进,职业音乐人的梦想也因此而终结。梦想破灭后,他选择到纽约大学商学院学习经济学,并以最优秀的成绩相继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

1954年,格林斯潘中断了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的博士课程(直到1977年才拿到博士学位),随后与人合夥创办了一家名为图森——格林斯潘的谘询公司。在随后的5年时间,格林斯潘为自己赢得了华尔街“最精明的证券商”的美名。不过,就在格林斯潘踌躇满志梦想著大把大把赚进钞票的时候,1966年午后的一次邂逅再度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那次邂逅中见到的加曼特是他当年爵士乐乐队的老板,见面时已改行忙著给尼克松竞选总统出谋划策。通过加曼特的介绍,他结识了尼克松。尼克松见他说起国内经济政策头头是道,很是赏识,于是邀请他在自己的竞选活动中担任政策发言人。于是,格林斯潘“摇身”从商人变成了政客,并开始在政界崭露头角。1966年7月,格林斯潘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预言,美国将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的美国经济在全球一枝独秀,没有人理会他这些“痴人梦话”,尼克松也只是笑著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太多虑了。”格林斯潘倍感失落,于是又回到华尔街经营他的公司。不幸的是,格林斯潘的预言在 1974年应验了,美国遭遇了二战以来最可怕的通货膨胀,经济陷入全面困境。焦头烂额的尼克松总统此时才幡然悔悟,连声惊叹格林斯潘是个“神人”,急忙邀请他再度出山,出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两周后,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继任总统福特并没有收回尼克松的任命。

治大国若烹小鲜

美联储主席一职,虽经由美国总统提名并最终任命,但其在行使制定、监督和执行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经济总统”权力时却是由宪法赋予的,独立于包括总统在内的其他任何权力机构。正因为有法定的权力后台撑腰,格林斯潘在美联储主席岗位上才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空间,并得以成就其18年不败的财富神话传奇。

格林斯潘本人痛恨规则,怀疑所有经济模式,从不套用别人所推崇的做法,而是习惯于在对大量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之后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他看来,任何经济政策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增长,而最佳的货币政策则是在保持适当通胀的同时,又不会产生过度的泡沫。执掌美联储大印18年来,格林斯潘在制定货币政策过程中的表现也处处使人耳目一新: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经济模型和理论,而是将这些东西装入自己的口袋,根据需要随取随用——主张升息时就抖出威克塞尔模式,力主降息时他又打出凯恩斯理论的大牌。

他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通过发出让人捉摸不定的招式,却总是能得到让人喜出望外的结果。

刚到美联储上班不久,格林斯潘就同全美国人一道迎来1987年10月19日这个倒霉的日子。这一天,道琼斯指数在开盘后3个小时内狂跌508.32 点,造成账面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下降的百分比为22.6%,是1929年大萧条时那个“黑色星期二”的2倍。《国际先驱论坛报》当时刊登了一幅漫画:一头公牛倒地而毙,手持利剑的斗牛士百思不得其解:“正炒得起劲,怎么突然就死了呢?”其他所有报刊头版头条的标题都显得血腥味十足:“血溅华尔街!”“十月大惨案!”等等。《福布斯》全美400名富豪榜单上,一下子出局的就有38人,百万富翁亚瑟凯恩一夜之间背上了近千万美元的债务,绝望之中对准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当天下午4点刚过,格林斯潘获知这一消息后马上作出反应:取消预定在达拉斯的讲演,飞回华盛顿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与同僚们研究对策并作出决策。在第二天开市铃声响前不到1个小时,他发表一个简要声明:“作为这个国家的央行,美联储将遵从它的法定责任,今天重申它将时刻准备发挥其清偿来源的作用,以支撑经济和金融系统。”也就是说,美联储将暂时放弃信贷紧缩政策,倾其所能向银行系统“紧急输血”,以确保银行信誉,防止金融崩溃。就这样,格林斯潘稳稳地拨正了美国这艘全球经济旗舰的航向。市场也因此很快平静下来,并在短短几个月内,人们挽回了黑色星期一中所遭受的全部损失。正如有媒体所描绘的那样,“这是格林斯潘最辉煌的一刻”。继1987年股灾之后,格林斯潘的长线“大动作”不断。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萎靡不振,金融机构处于破产边缘,格林斯潘决定大幅度削减利率,并允许银行以3的利率从联邦储备银行借入资金购买利率为5的政府债券,以此来支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成功地走出经济持续低迷的阴影,从此步入经济增长的“黄金岁月”。

英国央行行长莫尔文金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格林斯潘时表示:“凯恩斯在吊唁马歇尔的讣告中说,伟大的经济学家极其少见,这种人必须具备几种人的天赋: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而艾伦·格林斯潘正是这些天赋的化身。”美国一位经济学家甚至说:“格林斯潘是美国历史上经济持续增长时间最长这一奇迹的缔造者,没有他,克林顿将一事无成。”

当然,看似拘谨木讷的格林斯潘也有他的独门绝活:他独创了一种“从最基层做起”的分析方法,即从最小的细节开始,如库存量、产品交货时间等,研究许多数字,直至看到大轮廓的出现。这种方法成了他在美联储的标志。他的一位朋友曾略带夸张地说:“格林斯潘是这么一种人,他知道1964年出厂的雪佛莱轿车上用了多少个平头螺栓,他还知道如果拔去其中3个将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什么影响。”具体在美联储的领导才能表现,他的副手形容说:他就像乐队指挥一样,使整个机构跟著他的节奏和谐地运转,促使运转不灵的经济朝著他预见的方向发展。

争议

这位差点成为一名萨克斯演奏者的美联储主席在离任之际也面临诸多批评。

在高度评价格林斯潘政绩的同时,华尔街也对他的一些做法表示不满。戴维·凯利说,美联储公布的信息过多,使市场对其政策出现不同解读,并且无所适从。此外,格老对下属过于温和,下属在媒体上频繁露面,透露美联储下一步货币政策的玄机,使美联储的权威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打折扣。

美国北方信托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保罗·卡斯里尔和部分专家指出,美国本世纪初减息动作过大,致使房价激增,在房地产领域制造出大量泡沫。 卡斯里尔说:他(格林斯潘)助长了一些资产泡沫的生成。格林斯潘对此的解释是,利率工具过于迟钝,无法安全消除资产泡沫。

另有一部分人指责格林斯潘涉足与货币政策无关的领域,自2001年起为布什政府减税政策提供支持。美国穆迪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说,格林斯潘支持政府减税政策,致使美国政府本已庞大的赤字更加严重,可能给美国经济造成严重内伤。

克里斯顿·斯坦克认为,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总体是成功的,但并不完美,19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就与其不恰当的货币政策有关。此外,格林斯潘在 2001~02年的一连串减息动作幅度过大,短短一年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由6.5%降至1.75%,这使美国房地产领域出现大量泡沫。而一旦房价下跌,居民消费紧缩,美国经济增长后劲将无法持续。这也是留给下任美联储主席的一道难题。

不过,多年来格林斯潘谦逊、沉著、果敢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在更多人眼里,他仍不失为美国历史上最好的联储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