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知识 >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学佛者要学习佛法,首先就要认识佛法僧三宝、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明了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它们相依、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的过程,有一个生命在生死轮回;实际上这其中无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

佛说十二因缘是一大苦聚,我们学习十二因缘就是要明白苦的根源在哪里?要从十二因缘当中怎样得到解脱。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随之消灭。

一、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

过去因:无明是过去迷惑。行是过去造业。

(1)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明白,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无明”。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恼的总称。

(2)行:因为无明使我们迷惑,发动心驱使身、口、意造业,此称为“行”。此造作产生将来的果报,既是我们今世所受的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行”就是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

现在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3)识:众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散灭,转变成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在南传佛教只说为“识”,但大乘佛教的唯识宗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

(4)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识”入胎后,身躯及精神组成胞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质的身躯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动也慢慢产生知觉。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当它六根还没圆满生成时,精神活动称为“名”,身躯的生长称为“色”。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称为“名”,身躯称为“色”;但当胎儿生长时,六根未具,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之为“名色”。这是为了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而特别给予的名称。

(5)六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有“六入”。因为我们从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称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为“六识”从此生起,像树根能长出树木,故称为“六根”。六根成长依胞胎,成长圆满之后胎儿就从母胎中出来,此时六根就完全具足。

(6)触: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称为“触”。此是一个心理作用,称为“心所”,并非两个东西接触之意。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耳、鼻、舌、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由识至受皆由过去业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7)受:有了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舍受。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一直到“受”,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所要,是因为过去无明造业,现在承受到果报,而使我们拥有之。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

现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有是现在造业。

(8)爱:我们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对于所受之事物产生贪爱。因为有了受就有“爱”,对这个受染著、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让它看东西,肯定它受不了,会觉得很辛苦。眼睛整天爱看东西,对境界贪爱不以受为苦,使我们对这个贪爱产生种种的执著。此贪爱有很多种,主要有两种:

  1. 境界爱:比如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起爱染心
  2. 自体爱:即是我们贪爱有一个“我”,贪爱这个身体是“我”。由此贪爱引发一切烦恼而起种种造作。

(9)取:由于这个贪爱心加深执著,不愿意舍离,称为“取”。不仅不愿舍离,还希求将来获得更多,即是希求将来有。取可分为四种:

  1. 欲取:即是我们执著,希望获得更多自己贪爱的东西,称为欲取。
  2. 见取:对于我们的知见、思想起贪爱,追求更丰富的知识,认为自己懂得的道理是最好、最优胜的而执著它,称为见取。
  3. 戒禁取:此亦是一种贪爱,执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脱,能得福报等等。
  4. 我语取:此是对我的贪爱。
这些执著都是贪,是我们过去的业习,现在显现出来。比如你有抽烟的业习,现在眼前有一根香烟,就对它起贪爱;没有抽烟业习的人,就无此贪。我们过去有种种业习,现在境界当前,就起种种贪爱。在这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无明”之心。无明有贪、嗔、痴等种种的烦恼,但是此十二因缘中特别指的是贪爱,它最严重,可以引发业力形成将来的果报。因为我们渴求、贪爱,使得将来它形成果报,故在十二因缘中,贪爱占很重要的位置,因“爱、取”故生将来“有”。

(10)有:因为我们执取渴求,希望将来拥有许多东西,因执著而产生了将来之“业有”,称为“有”,这个“有”又称为“三有”:

  1. 欲有:既是欲界的业报;
  2. 色有:既是色界的业报;
  3. 无色有:既是无色界的业报。
此(业)有由爱、取(烦恼)所发动之身、口、意三业而生之新业因,令此生死后,再生之识得到滋润。

未来果:生、老死是将来的苦果。

(11)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称为业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继续发生,我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重新投胎受生。

(12)老死:有生,故将来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贪生怕死、厌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说五蕴之十二因缘相续,无有穷尽,它形成一连串的因果。

十二因缘就是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为造业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识;因为入胎,名色就展开活动,它扩展、扩大,就产生了六入;胎儿的六根圆满后就出世,然后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根、尘、识和合产生触的心理,有了触就产生受,过去我们贪爱的业习就会引发出来,爱即生;爱加深就有取,使我们希求它再来、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将来的业,促使我们再来生,再来死。

这十二因缘就是有情众生的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它的流转并不是直线式,而是一个轮转。既是过去的无明,造成现在的受;现在的无明,就是爱、取;现在的爱、取,就是下一世的无明,它一直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在十二因缘中,我们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后我们就要受业的果报——苦果。在受苦果的当中,我们继续迷惑,继续造业,造业后又再受报,这样的循环作用,称为十二因缘的流转。

二、缘起

一切诸法都依托众缘和合而生,缘尽则散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众缘和合时我们就以为它生,因缘散了我们就以为它灭,故名缘起。缘起是指在因缘作用下之法性,既是一种原理、法则。

三、缘生

因缘成熟,果报生起,称为缘生。缘生是指缘起法中所生之法,它是一种果报。

四、性空

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每一支都没有自性,没有自体,皆是因缘相生相灭,故说其本性空。我们听到“空”,千万别误会是什么都没有。所谓性空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没有真正的自体,不实在,它的本性是空的,称为性空。

五、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释迦牟尼佛觉悟时,他于菩提树下观这十二因缘,发现众生有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因此佛陀从十二因缘的老死开始逆次而观察:一切众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种种痛苦,他以智慧慢慢的发现众生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有”,所谓“业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我们有了将来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业,它们会推动我们将来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观察到并没有“我”在造业,而是身心(假我)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产生了执取,渴求将来有,造成了有业报;我们有“有”是因为有“取”;有“取”是因为有“爱”,我们过去的业习对事物有贪爱,接触境界时,贪爱心就生起,对境界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执著;“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我们的六根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贪求乐受。因为有乐受,造成我们业习中“爱”的心生起;反之它则不生。

佛陀说我们有“受”,就有贪爱,所以受是爱生起的原因。我们有“受”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识产生“触”,因为有“触”,所以有“受”。佛陀继续观察,发现有“触”是因为有“六根”,没有“六根”我们的心就没办法与外境接触;接著佛陀又继续观察,发现“六根”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所以产生“六根”;佛陀说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们会受生就是有“识”,我们死后,精神继续活动,我们会被业转去入胎,结果就在胎里成长。佛陀发现有“识”入胎,就有“名色”;那“识”又是从哪里来那?佛陀不再追察了。然后佛陀观察由于有“识”故有“名色”;因为有“名色”,故有“六入”;因为有“六入”,故有“触”;因为有“触”,故有“受”……顺观至有“生”故有“老死”,此称为流转门。

六、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我们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才能把老死灭掉?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三界“业有”就不“生”;如果我们不执“取”,那“业有”就不会生起;只要把“爱”灭掉,“取”就不生;因为“爱”是过去的业习,只要把它灭掉,就不会执取了;“受”灭则“爱”灭,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此大苦聚也灭。然后顺观无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亦灭。

七、如何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

只要现在不造业,不迷惑,那现在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觉悟,过去所造的业就好像无根的树,再也生不起。也就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能念念觉照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烦恼。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在受老死?当这些执著都没有了,我们就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回之苦。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取”时不迷惑,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没有我。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它,不再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有。

八、十二因缘的三世两重因果

无明与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我们现在所受的果报;我们现在有爱、取就会造业,是现在的因,将来就有生、老、死;所以过去因是过去世;现在果、现在因是现在世;未来果是未来世,总共有三世。那么三世为什么又说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是过去因形成现在果;第二重是现在因造成将来果。所以十二因缘中有三世两重因果。它又告诉我们惑、业、苦的轮转,因为迷惑造业,所以要承受业报之苦;我们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周而复始,没法间断与中止。

九、十二因缘给我们的启示

(一)十二因缘流转的顺、逆观:从“老死”追寻到“无明”,称为逆观;从“无明”追寻到“老死”,称为顺观。此顺、逆观又可分为流转门的顺、逆观与还灭门的顺、逆观。十二因缘流转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生(流转)的原因,所生的果报;还灭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灭(还灭)的原因,所灭的果报。顺观就是“无明”灭“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灭……逆观是:如果要“老死”灭则要灭掉“生”,要灭“生”就要灭“有”,要灭“有”就要灭“取”……这就是还灭门的顺、逆观。

(二)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缘生法,其共同性质是无常、无我。佛陀还告诉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缘者,比如有的人就会误会这世间与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有的人执着于断灭轮,认为人生自母体,以为人从前是什么都没有——无因,突然间从母胎中出世,死后也什么都没有了。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知见。我们学习十二因缘,以智慧观察而破除之。

(三)应以智慧观察,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们的识入胎、名色、六入(六根)都不能改变;我们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鲜艳、暗淡等颜色的刺激;耳朵听到和谐或是刺激的声音等,这些由我们的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触”,因触而产生的“受”,我们也都不能改变,然而我们要觉观它,把握它。假如我们很清楚的觉悟到这个“受”的话,那必定会认识到它是不自在、是苦的,这时我们就不会有爱、取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前的六根,接触外境时,觉悟到耳朵感受声音的苦、乐,眼睛感受颜色的苦、乐,那就有办法放弃爱、取;如果不能觉知,就会坠入爱、取中。也既是说,如果你对“受”明明了了,那爱、取就有机会放下;如果我们对“受”观察,然后来觉照到爱、取是妄心,使它们不再生起,这就是渐修从迷惑到渐渐破除无明的过程。

我们过去有无穷无尽的业与无明,但是现在明白了佛讲的道理,就要按照佛的教诲去正观,降服妄心,渐破无明。打个比喻说:一个做母亲的人,对子女贪爱执著,儿女快乐,她亦快乐;儿女悲哀,她也悲哀。如果有一天她觉悟到;这个人跟我有一段因缘,前世因为与我的缘比较深,今世生活在一起。学佛正观的人不应以俗世愚痴的思维去执着母子情,而是应该生起大悲心,去引导子女共同学佛明白真理,从迷到觉。这就是把业情转化成了道缘。有钱人玩古董,古董是什么?是石头、破砖烂瓦?其中有何物值得你爱,使你执著?这个杯子有什么东西使你快乐?没有。但是一千年前的杯子,你却对它有无穷的乐趣,爱不释手,那时因为你贪爱它。如果你观察到这也不过是个千年的杯子罢了,现在这个杯子也是杯,也是因缘和合产生的,迟早要坏去,为什么要执著千年的杯子?如果你看清楚,把它放下,那就没事了。

如果我们能以因缘法缘起性空正观,爱、取不生,不执着,我们就能观察到贪爱是从哪儿生起的,这样才能把贪的烦恼放下,其他的种种烦恼也是一样。佛因为智慧故,能了脱生死,因大悲故,而不住涅槃。如果你观察到这一切都是因缘,看的很清楚的话,无明产生的基于“我”的悲哀与快乐就会逐渐消除,进一步要感恩是佛菩萨的教诲引导,让自己逐渐的看破放下,远离痛苦烦恼,还有更多的众生有缘还在痛苦烦恼中,因而生起真正的悲悯心去自觉觉他。